芜湖铁画
有“铁”无“艺”、有“艺”无“铁”
众所周知,芜湖铁画的辉煌是以与国画的结合为肇始的,直到今天,它多以国画为范本(铁画目前还未出现脱稿直接锻打之人),如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王石岑的迎客松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国画变化日新月异,新文人画、当代水墨等词不断涌现。新事物的出现,必定需要时间的检验。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凯教授于2017年6月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给2016年度艺术基金“芜湖铁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学员授课时,曾言:“芜湖铁画应该分为三类,其一是艺术品;其二是中层可接受的工艺品;其三是大众消耗品。”
芜湖铁画
从芜湖精品铁画本身来说,表现手法固定,颜色单一,涉及题材有限,多为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书法,呈现方式以摆件、灯彩、屏风为主。在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当下,无法针对相应群体设计出相应的新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多元化审美需求,从而使工艺逐步走向萎靡。
芜湖精品铁画技艺具有一定的且工作强度大而乏味,在现代工业发展、外来工艺品大批量生产的影响下,依然保守地维持着亲代传承或者师徒相传的方法,使得技艺无法广泛传授;加上其制作过程繁杂,使铁画行业逐渐萎靡,从业人数骤减,芜湖精品铁画制作的人士逐渐高龄化,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