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客松铁画作为安徽芜湖传统非遗工艺,其制作融合锻铁技艺与国画神韵,需经历六大工序:
【创意设计】
工艺师以黄山迎客松为原型,结合国画构图绘制线描稿。通过实地写生松枝虬劲形态,运用虚实相间手法调整线条疏密,重点强化松针簇拥的层次感。设计稿需标注锻打技法与部件组合方式,确保平面图纸转化为立体铁艺的可行性。
【选材锻制】
精选含碳量0.15%的熟铁板,经1200℃高温退火软化后,工匠持定制锻锤进行塑形。主枝干采用"叠打"技法反复锻出苍劲纹理,松针运用"錾刻"工艺逐片打造,1平方米画面需手工捶打8000-10000次。关键部位结合热弯技术塑造虬曲形态。
【淬火定型】
将锻造成型的部件二次加热至800℃后,迅速浸入桐油淬火,通过急速冷却增强金属韧性。淬火时长控制在3-5秒,确保部件既保持造型刚性,又留有微调余量。
【立体焊接】
采用分层装配法,底层框架用3mm铁条弧焊固定,中层松枝使用微型点焊衔接,表层松针以螺旋铆接工艺错落分布。焊接过程需持续校正空间角度,终形成5-7层的立体景深。
【表面处理】
通过电解抛光去除氧化层,实施双组分环氧树脂镀层防锈。仿古处理阶段交替使用明火熏烤与手工擦蜡,在铁面形成黄褐至深褐的自然渐变,模拟千年古松的岁月质感。
【装帧修饰】
选用香樟木榫卯框架,内部铺设桑皮纸衬底。重要作品加装湿度调节层,运用传统糨糊装裱工艺,使铁画与背板形成0.5mm微距悬空,增强视觉立体感。
整个流程需20-30个工作日,关键环节依赖匠人三十年以上的手感经验,每件作品均为的孤品,将金属的刚劲与水墨的意境融合,展现铁为墨、砧为砚的东方艺术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