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画的修复在现如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从根本上说,修复铁画的目的,是要让铁画以本来的面貌留存下来,让后人有直接观赏的机会。
“干预性”“可逆性”“可识别性”等,都是铁画修复的行规。这也是近年来文物修复保护的主流观点。“干预性”,指的是修复师的修复只是针对缺损、毁坏的部分,不能干预其他的部分,更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对修复的画作任意改变。“可逆性”,指的是使用的材料可以除掉重来,以减少不当操作给画作造成的损伤。“可识别性”,指的是要求修复的部分肉眼可以辨识出来,以便后世的研究。
然而,道理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一回事。围绕铁画修复的“度”,数百年来争执一直存在。比如到底该不该修复铁画,铁画历经多次不一定是好的。例如某个作品几乎被重画了一遍,一位门徒的手变成了“面包”,一位门徒的胡子越“长”越长。又如在科技高速的发展的当下,紫外灯一照,哪里修复过一目了然,修复还需要比原作差一度以保持“可识别性”吗?如今,绝大多数的铁画修复已经和原作修的完全一致了。
不同的用途下,对铁画修复要求的“度”也有所不同。在博物馆里,人们看到的展厅墙壁上的经典名画哪怕经历数年也依然崭新、鲜亮,铁画博物馆修复通常是修旧如新,这是指达到艺术家完成的一幅作品时的原始状态。而在拍卖会上,人们看到的老铁画是有些岁月的痕迹的,这个与藏家的心理有关,他们认为沧桑感意味着作品的真实性,因而铁画的商业修复通常是修旧如旧,适当的保留作品的沧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