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安徽省芜湖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铁画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
芜湖铁画始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芜湖铁工汤鹏与芜湖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 及至光绪年间,因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加以这门手艺只传子媳,不授外姓,致一度兴盛的行业日渐式微,专事制作铁画的沈义兴铁花铺也因无子息继承而歇业。新中国成立后,铁画艺术受到政府和工艺美术行业的重视和扶植。
芜湖铁画在艺术处理手法上,主要按国画中的章法布局,采用散点透视原理确定画面位置、层次。在运笔技法上,“工”“写”“皴”“描”及至“渲染”等国画技巧,皆通过“冶”“锻”“钻”“剪”“锉”等锻作技巧来表现,并将木雕、砖雕、石雕、泥塑的立体效果和民间剪纸中的艺术夸张手法综合于整个制作过程中。
芜湖铁画画面保持铁的本色,不涂彩,精致而成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艺术品。其特点既有国画、水墨画之境,又有强烈的艺术立体感,黑白分明,苍劲凝重,被称为“巧夺万代所未有”。铁画既有国画的神韵,又有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形成了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华一绝”。铁画的构图采用中国画的章法布局和笔意,远景赋以疏细线条,近物则以粗犷布势,使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能得透视之感,人物能具传神之态,花鸟能显栩栩之姿,锤锻之巧与画理相通,绘画与工艺品结合。
芜湖铁画经过300多年的承传和发展,在传统形式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等基础上,又创有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纯金和镀金铁画等,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文化礼品等五大系列200多个品种,以其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
芜湖铁画始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芜湖铁工汤鹏与芜湖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 及至光绪年间,因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加以这门手艺只传子媳,不授外姓,致一度兴盛的行业日渐式微,专事制作铁画的沈义兴铁花铺也因无子息继承而歇业。新中国成立后,铁画艺术受到政府和工艺美术行业的重视和扶植。
芜湖铁画在艺术处理手法上,主要按国画中的章法布局,采用散点透视原理确定画面位置、层次。在运笔技法上,“工”“写”“皴”“描”及至“渲染”等国画技巧,皆通过“冶”“锻”“钻”“剪”“锉”等锻作技巧来表现,并将木雕、砖雕、石雕、泥塑的立体效果和民间剪纸中的艺术夸张手法综合于整个制作过程中。
芜湖铁画画面保持铁的本色,不涂彩,精致而成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艺术品。其特点既有国画、水墨画之境,又有强烈的艺术立体感,黑白分明,苍劲凝重,被称为“巧夺万代所未有”。铁画既有国画的神韵,又有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形成了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华一绝”。铁画的构图采用中国画的章法布局和笔意,远景赋以疏细线条,近物则以粗犷布势,使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能得透视之感,人物能具传神之态,花鸟能显栩栩之姿,锤锻之巧与画理相通,绘画与工艺品结合。
芜湖铁画经过300多年的承传和发展,在传统形式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等基础上,又创有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纯金和镀金铁画等,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文化礼品等五大系列200多个品种,以其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