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铁画
“山水人物皆空嵌,巧夺万代所未有”,芜湖铁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种而驰名中外。铁画从字面上理解是“铁”与“画”,是艺术家与铁匠紧密合作产生的结果,两者形影不离,缺一不可。但纵观当下,芜湖铁画前行之路艰难,出现后继乏人的窘境。究其缘由,就是有“铁”无“画”,有“艺”无“铁”。
铁画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芜湖铁画自成一体,享誉四海,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据清代《芜湖县志》所录《铁画歌·序》载,芜湖人汤鹏“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黑势,画师叱之。鹏发愤,因锻铁为山水嶂,寒汀孤屿,生趣宛然”。由此不难看出汤鹏创造铁画是受萧云从绘画的影响。汤鹏与萧云从的合作,犹如戏曲创作,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为了推出一台好戏,会主动参与戏班生活和排练,体会“案头”和“场上”微妙的关系,由此才能创作出佳戏。
芜湖铁画
从芜湖精品铁画本身来说,表现手法固定,颜色单一,涉及题材有限,多为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书法,呈现方式以摆件、灯彩、屏风为主。在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当下,无法针对相应群体设计出相应的新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多元化审美需求,从而使工艺逐步走向萎靡。
芜湖精品铁画技艺具有一定的且工作强度大而乏味,在现代工业发展、外来工艺品大批量生产的影响下,依然保守地维持着亲代传承或者师徒相传的方法,使得技艺无法广泛传授;加上其制作过程繁杂,使铁画行业逐渐萎靡,从业人数骤减,芜湖精品铁画制作的人士逐渐高龄化,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