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画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枝独秀,起源于宋代。它的制作方法是以锤敲扁不锈钢条而成形的山水、人物等画面和文字内容表现出深浅明暗的效果和高低错落的层次感, 既保留了绘画艺术的精髓又展现了金属特有的美感.
历的早记录可追溯到唐代诗人李白在《经乱关北》一诗中的“太白何苍苍,树木丛风高。”此处的"树",即指李白的书法作品用钢铁镌刻于石壁之上。“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所绘的 《富春山居图》,其后人将画卷烧成同一色调后,"散作庭院铺砌所用"。其先是一幅完整的绢本水墨风景画,,而后被分切成两段用以补缀缺损之处这些具体而微的历史现象都反映了宋末以来具有文人画家兴盛时期审美意趣的发展脉络;并可以视为以大写意的笔法入画的现代版体现形式---由此可见我国自北宋开始就出现了利用铁片嵌铸法制成的实用艺术品-即为后来冷金锈添景派 "界划绣品""的前身并且据记载此种由硬料来表达软质材料的手法和特色直到明清之后才传入日本并在东瀛引发创新潮流之始:创作出类似技法的小判以及数款彩锻挂轴但一直未闻在我国流传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