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美术)或许就是它往往能以自己非常特殊的理念与方式将其制造物从而成功实现艺术化。这也正是芜湖铁画传统工艺(美术)令人着迷的地方所在。
芜湖铁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在文章上被刊登报道,就词汇来讲,工艺美术是由本土词汇“工艺”和外来词汇“美术”合成的;就身份来讲,作为以工艺见长的美术,它是艺术,是造型艺术;就形式而言,与国画、油画、雕塑等都有所不同,工艺美术作品往往附着于日常生活用器上,其形式既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还有平面兼立体的.....显然,从芜湖铁画的发展历史与创作现状来看,视其为造型艺术是一点都不过分的。不仅如此,如果就芜湖铁画已经完全脱离了生活实用性,而成为一种纯粹欣赏性的创作来论,将其视为纯艺术创作也未尝不可。当然,就艺术创作而论,芜湖铁画与其他传统工艺(美术)相似,基本上属于“二度创作”。“二度创作”是从电影电视剧借来的一个概念,它在戏剧用得比较广泛。一般来说编剧和剧本往往被视为“一度创作”,而导演和舞台演员直接的碰撞则是属于“二度创作”无疑了。所以,偷换概念,芜湖铁画从其诞生之日起,画稿就往往来源于他者,因而将其列为:“二度创作”是再合适不过的。但是在电影电视剧上导演和演员之间的“二度创作”并没有人会为之反感,依旧将其视为艺术创作。可是,包括芜湖铁画在内的传统工艺领域的“二度创作”,尽管已经是从材料、技艺、审美等多方面呈现出了与“一度创作”迥然有别的艺术特点,却还是屡屡遭到人们的怀疑,甚至是贬斥。更有意思的是,一些以抄写唐诗宋词为主的书法创作和一些靠临摹照片进行的绘画创作等,虽然也属于“二度创作”,却并未遭受过这样的不公平待遇。以此看来,在艺术的大家庭里,对相类性质的事物采取不同品评标准的不公平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
“旧”与“新”的关系,是近年来艺术学界讨论得为热烈的话题之一,然而,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自然科学发展史更多呈现的是“淘汰式”特征,而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艺术发展史往往呈现的是“叠加式”特征。换句话说就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一旦“旧”了,即无异于生命力式微,或面临被淘汰。而在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艺术领域,“旧”不仅可以与“新”共存,有时候“旧”本身即是“新”,甚至相对于某些“新”而言,“旧”的生命力更强。因为历史早已证实,在艺术领域,“旧”并不等同于“丑”,“新”未必意味着“美”。显然,面对芜湖铁画等传统工艺(美术)的未来,采用“叠加式”思维,守“旧”又拓“新”,或许是比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