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和束缚了铁画的生产发展,道光以后铁画日渐式微。战争后,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等战乱,芜湖城遭到严重破坏,钢铁业衰落,特别是第二次战争后,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将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后,“洋货”大量涌入市场,芜湖手工炼钢业面临覆灭威胁。辛亥革命后,芜湖处于北洋军阀统治,铁画业更是萧条冷落,原有的冶坊都已歇业,幸存为数不多的铁匠铺主要是锻制刀、剪、农具之类,只有少数工匠坚持生产铁画,除了黄胖子等艺人仿制汤天池铁画外,大多数艺人只能流落街头巷尾,以磨剪子、铲菜刀糊口,只有少数还在坚守这一艺术形式,不断耕耘、劳作……
新中国成立后,枯木逢春,铁树开花。铁画获得新生。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植下,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应运而生。铁画老艺人储炎庆继承和发展了汤天池的技艺,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1958年他制作了《关山雪霁》《黄山莲花峰》《奔马》等精致艺术品,参加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社会主义造塑艺术展。《奔马》取材徐悲鸿的杰作,受到毛主席的赞扬。嗣后,他又和全国国画家合作创作了《松鹰》《花蝶》和《牛郎织女笑开颜》等题材广泛的铁画,并参加世界博览会展,朱德委员长对他勉励有加,要他抓紧培养接班人,储老不负重托,先后培养了颜昌贵、张德才等接班人。
经历“十年浩劫”雨过天晴,改革开放给铁画带来了第二个春天。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从硬件软件上齐驱并进,加紧建设。2000余平米的工艺美术大楼矗立在赭山东麓、招收数十名艺徒,成立了铁画技艺研究会……
春风吹拂下,艺人们创作的铁画题材更加丰富,技艺日臻成熟,《蔡文姬》《木兰从军》《天女散花》等传统题材古色古香,参加全国旅游内销展。还有反映新时代新时尚的作品梅、兰、竹、菊以及熊猫食竹、鱼戏水、蝶恋花、松鹤图、墨竹图等等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如今采取的烘漆新工艺防锈技艺,一改多年汤天池铁画易氧化生锈传世稀罕的窘态,可保存数百年之久。如今艺人们又创制了小品瓷板作衬,配以动物、山水、富有强烈光泽,鲜明夺目、别具情趣。还有新研制的彩色铁画,一改单一的黑色,更加绚烂多彩,成了外国特别是欧美的“香饽饽“,为沟通中外友谊架起了桥梁。
“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当年郭沫若先生的题词便是对芜湖铁画的评价。铁画艺术奇葩大放异彩,代代相传,漫漫400年,芜湖铁画经后人不断继承、创新,使这一瑰宝熠熠生辉,大放异彩,享誉四海,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艺术享受中我们不能忘记汤天池、萧云从和储炎庆、杨光辉、张家康等大师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