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天池创制的铁画,按体制和题材分归纳为四大品种。
类:尺幅小景。有兰草、松树、翠竹、老梅、荷花、豆架、瓜藤,以及雨鹭、鸣蝉、蜻蜓,飞蝶、跳蛙、游鱼、奔马……这都是画幅直径不过尺许的小景,嵌入红木框里,以素绢作衬,挂在墙壁,黑白分明,分外醒目。文人雅士客厅挂上一幅铁画,平添书卷气。归于这一类的还有仕女人物,大都是草根族:牛郎织女、八仙过海等神话故事,还有渔、樵、耕夫。这类作品传世较多。光绪六年,谢堃在当涂县张瑞庚家,见到壁间悬挂铁画四幅:山水、花鸟各一,人物二幅。“肥瘦阴阳与笔画相似,款署‘汤鹏锻’三字,亦铁为之也。”如今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柳蝉》《芦蟹》都属于这类作品。
第二类是铁画灯。这种灯是用四、五、六幅精巧的铁画花合嵌而成,用云板制成画框,或以云舟装饰,镀金雕玉镶嵌,紧紧扣束。蒙上洁白如云的素绢或茧纸,中燃银烛,光彩夺目。无论是风清月白之夜,或秋雨冬雪之天,高悬一盏铁画灯,颇有诗情雅趣。铁画灯可吊挂,也可加灯柱立墙角随时搬动,美观实用,深受人们喜爱。当年芜湖民间习俗,中秋节前后七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寓,名为挂“万寿灯”。除红烛灯笼之外,还有铁花灯,高竿挑起,悬在屋檐下庭院中,灯月交辉,天地共沐一片光辉。
第三类是铁画屏风。屏风通常用竹、木结构成框架,镌于木板、大理石或糊上名人字画,有四扇、六扇、八扇等等,扣束联结。可折叠移动,把堂室隔成里、外间。汤鹏别出心裁,创制大幅山水铁画屏风,有的宽广达12折叠者,这种铁画“巨无霸”,需数月甚至好几年才能制成,人们惊叹为屏风文化中别具一格的新杰作。
第四类是铁字。即将古代和当时书法家的手迹,正、草、楷、篆、隶锻制成字,而且还需保留原书法的风格不差分毫,其难度可想而知,真可以称为“旷古未有的书法艺术”。现存于省博物馆的一副铁字对联:“晴窗流竹露,夜雨长兰芽”草书,苍劲有力,就是出于汤鹏之手。此联作于康熙二十六年,迄今为止已有300余年了,保存完好,堪为珍贵。
汤天池铁画已成,具有较高的品位,成了芜湖的标志,名声大震,销路广开,被列为芜湖土特产,引来名人雅士交口称赞,纷纷作诗唱和。“炉锤之巧,前代未有。”汤天池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千锤百炼的求艺风范令后人仰止。他逝世后,两个孙子继承了爷爷的技艺又广为传播。朝嘉庆时期,芜湖铁画艺人越来越多,销路颇广。嘉庆12年,《芜湖县志》记载:“四方多购之,以为斋笔雅玩”,汤天池为芜湖乃至全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雪摧老干撑松杉”是清代仁和(今杭州市)文士朱文藻对铁画艺人的创造精神和铁画史发展过程的高度概括。由于汤天池的坚持和砥砺,铁画工艺美术代代相传,薪火不断,但其中的艰难、曲折也世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