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铁画
《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已于2016年9月30日在芜湖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016年11月10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自立法以来,《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实施已有两年有余,效果如何,客观来讲见效甚微,治标不治本。作为非遗保护例法,政府出发点很好,但令部分铁画艺人反噬,觉得已有立法,政府必须大力扶持,无论是财力还是物力,处处想获得政府资助,出现对政府的捆绑现象,而个人则不思进取,技和艺停滞不前。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困难,但是老一辈艺术家们仍旧寻找和创新,这项艺术才不断得以传承下去,除了裱装,除了铸造技术,还有一项重要的手续,那便是防止生锈,防止生锈,就要镀漆,还要防止漆不会掉,所以需要不断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得以不断传承,发现的问题也要不断经过创新和探索得以解决。
芜湖铁画
形式创新是所有艺术门类共有的本质特征。想象力即创造力,运用想象的思维,便能构成艺术造型的形象性、多样性、情感性。艺术形式就是一个艺术作品的核心,它来自创造,并迸发出新鲜感;创新便是艺术的形式、載体不断贴合、融入当下时代审美需求,拉近人与产品之间的距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产品拥有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还具有温度和亲切感。
芜湖铁画审美创新是审美活动中自觉追求新发现、新创造的意识、观念、精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主客体融合中提出说,同时现代美学、艺术中的各种创新理论,都在强调审美创新意识对于创造美、发展美的重要性。它是人类实践创新,社会、观念、文化创新的历史必然要求在审美心理、意识、观念上的体现。审美创新就是不断适应广泛的多年龄层的受众群体的口味。但由于层次、社会背景、生活阅历、学历等存在实质性的差异,导致普通大众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审美喜好和评价大相径庭。为了适应不同的审美要求,创作中必须在题材、风格、形式、格调各方面都做到标新立异。而美的定义又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大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跟随时代发展步伐,贴合大众的审美趋势,满足不同年龄层的审美需求,才能不被时间遗忘。
芜湖铁画艺术立异贯穿于各个艺术门类、每一个创作关键,渗入每一个发展阶段,是所有艺术学与美学的本质。所以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灵魂来拓宽领域,运用新的载体来呈现画面和表达意境,运用新的媒介来传播和传承,才能使一个艺术门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