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手工铁画
有“铁”无“艺”、有“艺”无“铁”
众所周知,芜湖铁画的辉煌是以与国画的结合为肇始的,直到今天,它多以国画为范本(铁画目前还未出现脱稿直接锻打之人),如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王石岑的迎客松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国画变化日新月异,新文人画、当代水墨等词不断涌现。新事物的出现,必定需要时间的检验。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凯教授于2017年6月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给2016年度艺术基金“芜湖铁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学员授课时,曾言:“芜湖铁画应该分为三类,其一是艺术品;其二是中层可接受的工艺品;其三是大众消耗品。”
纯手工铁画
《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已于2016年9月30日在芜湖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016年11月10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自立法以来,《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实施已有两年有余,效果如何,客观来讲见效甚微,治标不治本。作为非遗保护例法,政府出发点很好,但令部分铁画艺人反噬,觉得已有立法,政府必须大力扶持,无论是财力还是物力,处处想获得政府资助,出现对政府的捆绑现象,而个人则不思进取,技和艺停滞不前。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困难,但是老一辈艺术家们仍旧寻找和创新,这项艺术才不断得以传承下去,除了裱装,除了铸造技术,还有一项重要的手续,那便是防止生锈,防止生锈,就要镀漆,还要防止漆不会掉,所以需要不断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得以不断传承,发现的问题也要不断经过创新和探索得以解决。